曰平上,曰去入。此四声,宜调协。
译文:平、上、去、入,被称为“四音”,四音的运用必须和谐,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。
高曾祖,父而身。身而子,子而孙。
译文: 由高祖父生曾祖父,曾祖父生祖父,祖父生父亲,父亲生自己本身,自己生儿子,儿子再生孙子。
自子孙,至玄曾。乃九族,人之伦。
译文: 由自己的儿子、孙子再接下去,就是曾孙和玄孙。从高祖父到玄孙称为“九族”。这“九族”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。
父子恩,夫妇从。兄则友,弟则恭。
译文: 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,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,哥哥对弟弟要友爱,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。
长幼序,友与朋。君则敬,臣则忠。
译文: 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;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。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,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。
此十义,人所同。当师叙,勿违背。
译文: 前面提到的“十义”:父慈、子孝、夫和、妻顺、兄友、弟恭、朋信、友义、君敬、臣忠,对于每个人都相同,人人都应遵守,千万不能违背。
斩齐衰,大小功。至缌麻,五服终。
译文: 斩衰、齐衰、大功、小功还有缌麻,称为“五服”,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。
礼乐射,御书数。古六艺,今不具。
译文: 礼法、音乐、射箭、驾车、书法和算数称为“六艺”,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,这六种技艺到现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。
惟书学,人共遵。既识字,讲说文。
译文: 在“六艺”中,只有书法现今社会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。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,就可以去研究《说文解字》,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。
有古文,大小篆。隶草继,不可乱。
译文: 先有古文、然后有大篆、小篆隶书、草书紧随其后文字发展的顺序一定要认清楚,不可搞混乱了。
若广学,惧其繁。但略说,能知原。
译文: 假如想广泛地学习知识,实在是不容易的事,也无从下手,但如能做大体研究,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。
凡训蒙,须讲究。详训诂,明句读。
译文: 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,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,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,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。
为学者,必有初。小学终,至四书。
译文: 作为一个学者,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,把小学知识学透了,才可以读“四书”。
论语者,二十篇。群弟子,记善言。
译文: 《论语》这本书,共有二十篇。是孔子的弟子们,以及弟子的弟子们,记载有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。
孟子者,七篇止。讲道德,说仁义。
译文: 《孟子》这本书是孟轲所作,共分七篇。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、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。
作中庸,子思笔。中不偏,庸不易。
译文: 创作《中庸》这本书的人是子思,即孔伋,“中”是不偏的意思,“庸”是不变的意思。
作大学,乃曾子。自修齐,至平治。
译文: 创作《大学》这本书的人是曾子,他提出了先修身齐家,才能治国平天下。
孝经通,四书熟。如六经,始可读。
译文: 把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,把四书读熟了,像六经这样深奥的书,才可以开始研读。
诗书易,礼春秋。号六经,当讲求。
译文: 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易》、《礼》、《春秋》,再加上《乐》称“六经”,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,应当仔细阅读。
有连山,有归藏。有周易,三易详。
译文: 《连山》、《归藏》、《周易》,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,这三部书合称“三易”,“三易”是用“卦”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。
有典谟,有训诰。有誓命,书之奥。
译文: 一典,是立国的基本原则;二谟,即治国计划;三训,即大臣的态度;四诰,即国君的通告;五誓,起兵文告;六命,国君的命令,是《书经》的主要内容。
我周公,作周礼。著六官,存治体。
译文: 周公著作了《周礼》,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。
大小戴,注礼记。述圣言,礼乐备。
译文: 戴德和戴圣,整理并且注释《礼记》,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,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。
曰国风,曰雅颂。号四诗,当讽咏。
译文: 《国风》、《大雅》、《小雅》、《颂》,合称为四诗,它是一种内容丰富、感情深切的诗歌,值得去朗诵。
诗既亡,春秋作。寓褒贬,别善恶。
译文: 由于周朝的衰落,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,所以孔子就作《春秋》,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辨。
三传者,有公羊。有左氏,有谷梁。
译文: 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《公羊传》,左丘明所著的《左传》和谷梁赤所著的《谷梁传》,这些是解释《春秋》的书。
经既明,方读子。撮其要,记其事。
译文: 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。子书繁杂,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,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。
五子者,有荀扬。文中子,及老庄。
译文: 五子是指荀子、扬子、文中子、老子和庄子。他们所写的书,便称为子书。
经子通,读诸史。考世系,知终始。
译文: 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,再读史书、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,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,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。
自羲农,至黄帝。号三皇,居上世。
译文: 自伏羲氏、神农氏到黄帝,后人尊称他们为“三皇”,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、非常伟大。
唐有虞,号二帝。相揖逊,称盛世。
译文: 黄帝之后,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,后人尊称为“二帝”,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,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,在两位帝王治理下,天下太平,人人称颂。
夏有禹,商有汤。周武王,称三王。
译文: 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,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,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,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。
夏传子,家天下。四百载,迁夏社。
译文: 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,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。经过四百多年,夏被汤灭掉,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。
汤伐夏,国号商。六百载,至纣亡。
译文: 汤朝征讨夏朝,定国号为商,过了六百多年,直到纣的灭亡。
周武王,始诛纣。八百载,最长久。
译文: 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,杀死纣王,建立周朝。周朝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,持续的历史最长。
周辙东,王纲坠。逞干戈,尚游说。
译文: 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,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。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,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。
始春秋,终战国。五霸强,七雄出。
译文: 东周分为两个阶段,始于春秋时期,终于战国时期。春秋时的齐桓公、宋襄公、晋文公、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。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。
嬴秦氏,始兼并。传二世,楚汉争。
译文: 战国末年,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,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,建立了统一的秦朝。秦传到二世胡亥,天下又开始大乱,最后,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。
高祖兴,汉业建。至孝平,王莽篡。
译文: 汉高祖打败了项羽,建立汉朝。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,到了孝平帝时,就被王莽篡夺了。
光武兴,为东汉。四百年,终于献。
译文: 王莽篡权,改国号为新,天下大乱,刘秀推翻更始帝,恢复国号为汉,史称东汉光武帝,东汉延续四百年,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。
魏蜀吴,争汉鼎。号三国,迄两晋。
译文: 东汉末年,魏国、蜀国、吴国三个国家争夺天下,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。后来魏灭了蜀国和吴国,但被司马炎篡夺了帝位,建立了晋朝,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。
宋齐继,梁陈承。为南朝,都金陵。
译文: 晋朝王室南迁以后,不久就衰亡了,继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时期。宋、齐和梁陈四个政权统称为“南朝”,定都在金陵。
北元魏,分东西。宇文周,与高齐。
译文: 北朝则指的是元魏。元魏后来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,西魏被宇文觉篡了位,建立了北周;东魏被高洋篡了位,建立了北齐。
迨至隋,一土宇。不再传,失统绪。
译文: 等到隋朝,杨坚重新统一了中国,历史上称为隋文帝。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,荒淫无道,隋朝很快就灭亡了。
唐高祖,起义师。除隋乱,创国基。
译文: 唐高祖李渊率领正义之师反隋,他战胜了各路的反隋义军,取得了天下,建立起唐朝。
二十传,三百载。梁灭之,国乃改。
译文: 唐朝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,其统治近三百年。到唐昭宣帝时被朱全忠所灭,建立了梁朝,唐朝从此灭亡,改朝换代。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相区别,历史上称为后梁。
梁唐晋,及汉周。称五代,皆有由。
译文: 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时期,历史上称作“五代”,这五个朝代的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。
炎宋兴,受周禅。十八传,南北混。
译文: 赵匡胤建立了宋朝,其接受了后周“禅让”的帝位。宋朝相传了十八个皇帝之后,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侵扰,结果又成了南北混战的局面。
辽与金,皆称帝。元灭金,绝宋世。
译文: 北方的辽人、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国家,自称皇帝,最后蒙古人灭了金朝和宋朝,建立了元朝,重又统一了中国。
舆图广,超前代。九十年,国祚废。
译文: 元朝的疆域很广大,所统治的领土,超过了以前的每一个朝代。然而它只维持了短短九十年,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。
太祖兴,国大明。号洪武,都金陵。
译文: 元朝末年,明太祖朱元璋起义,最后推翻元朝统治,统一全国,建立大明,年号洪武,定都在金陵。